年关将至,诈骗分子也愈发活跃起来。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识骗防骗能力,切实保障同学们的财产安全,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以下相关内容,在生活中擦亮眼睛,谨防诈骗!
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
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、网络和短信方式,编造虚假信息,设置骗局,对受害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。
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上当受骗的真实案例。在骗局中识破诡计,在真实案例中获得经验,提高自我防范意识。
真实案例
案例一
湖南某大学大学生吴某在赶集网上看到招聘家教的信息。在与发布信息的家长取得联系后,对方称请吴某去一家高档饭店吃饭,边吃边聊家教问题。吴某没有多想欣然前往,谁料对方点了一桌酒菜后,中途借口去卫生间不辞而别,临走还捎上了几条名贵香烟,留下等待的吴某和未付的"天价"账单。
案例二
2011年大江网曾报道南昌市公安局青云谱分局破获了5起传销案。在解救的130余人中,八成是大学生。传销团伙正是利用了大学生急于找工作或获得实习经验的心理,频频将黑手伸向涉事未深的大学生。
案例三
2022年3月,某大学大一学生在网上寻求兼职,加了陌生QQ,在对方的指导下下载了“马帮”APP,以高额返利诱使其帮助代刷购买商品,结果获利无法提现,损失一万三千余元。
虽然诈骗的形式多种多样,但是把握一些共同特征予以防范,可以有效避免自己误入歧途,落入圈套。一般来说,受害人具有的不良或幼稚心理是诈骗分子之所以能轻易得手的关键。
大学生受骗心理原因分析
1.思想单纯,分辨能力差
很多同学从小都生活在学校这座"象牙塔"里面,与社会接触较少,思想单纯,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,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,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,或根本就不去分析,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。
2.同情心作祟
帮助他人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。但是,如果不假思索去"帮"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,这是很危险的。然而,不少学生总是怀着无畏的悲怜之心,被那些自称走投光路的"落难者"所蒙蔽,继而"慷慨解囊"。自以为做了好事,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。
3.有求于人,粗心大意
每个人免不了有求助他人的时候,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。有些同学在得到帮助时,往往是急不可待,完全放松了警惕;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,常常是惟命是从,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,进而铸成大错。
4.贪小便宜,急功近利
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。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,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。受害者往往是被诈骗者开出的"好处","利益"吸引。自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,对诈骗者的所作所为不加思索分析,最后一步步陷入诈骗者的陷阱里。
根据中国青年网调查显示,41.53%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人都遇到过诈骗,各式各样的诈骗事件频发,网络刷单、校园贷、电信诈骗……那么,面对诈骗者眼乱缭乱的招式,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
防骗小贴士
1.提高防范意识
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,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,都不要轻易相信,要及时挂掉电话,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。
2.个人信息保护好
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电话号码及身份信息。很多不良分子利用各种手段窃取他人信息。通过电话、网络,伪装自己身份,骗取大众钱财。
3.不贪小便宜
不贪便宜,不怀有侥幸心理。很多消费者,看见价格低廉,就赶快买下商品。结果花了钱却迟迟不见快递的到来,其实卖家已经“卷铺盖走人”了,由此骗取广大消费者钱财。
4.不轻易相信他人的承诺
在收到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或电话时,不要冲动行事, 可以与家人沟通商量或到有关部门查询事情真伪,不要轻易给陌生人汇款。
请大家牢记"三不一要",即:
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;
不因小利而受诱惑,透露自己的隐私;
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;
遇到任何可疑的情况,要拨打报警电话咨询。
“没有天上掉馅饼,只有飞来横祸”不明真相前勿信、勿听、勿转账!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我们要努力提高防骗意识,远离诈骗,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及人身安全!
最后温馨提醒:快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!如遇到要求转账、下载不明链接等可疑情况,请立即停止操作!